九游娱乐-剑指未来,姜鑫瑞,以剑为笔书写自信篇章
在一条狭长的九游娱乐金属剑道上,两名身着白色击剑服的选手相对而立,面罩之下,目光如炬;手中长剑,寒光闪烁,伴随着裁判一声令下,身影交错,剑锋破空——在这电光火石般的瞬间,14岁的少年姜鑫瑞猛然突进,一记干净利落的刺击,得分灯骤然亮起。
全场掌声雷动。
这位来自江苏南京的初二学生,如今已是中国击剑界冉冉升起的新星,在过去三年间,他先后夺得全国青少年击剑锦标赛U14组男子花剑冠军、东亚少年击剑邀请赛银牌等多项荣誉,然而比起这些闪亮的奖牌,更令人印象深刻的是他在赛后采访中那句朴实却有力的话:“比赛让我更加自信,场上只能靠自己。”
缘起:与剑相遇的平凡午后
姜鑫瑞与击剑的缘分,始于五年前一个普通的周末。
那时他还是个三年级的小学生,性格内向,甚至在课堂上回答问题都会脸红,父母带他体验各种兴趣班,从钢琴到绘画,从篮球到围棋,他都提不起太多兴趣,直到那个周六下午,他们路过一家击剑俱乐部。
“我被那些穿着白色击剑服、手持长剑的选手迷住了,”姜鑫瑞回忆道,“那不像是在运动,更像是在下棋,只不过棋子是人,棋盘是剑道。”
初握剑时,他连基本姿势都保持不稳,剑的重量对于9岁的他来说是个不小的挑战,每次训练结束,胳膊都酸得抬不起来,但他没有放弃,反而在一次次挥剑中找到了乐趣。
“击剑教会我的第一课就是‘如何面对失败’。”姜鑫瑞说,“刚开始对练时,我几乎每场都输,但每输一次,我就明白了一个新的错误,失败不是终点,而是起点。”
他的启蒙教练陈健见证了这名少年的成长:“鑫瑞不是那种天赋异禀的选手,但他有一种罕见的专注力和自我驱动力,许多孩子训练时需要不断督促,而他总是自己加练,研究对手录像,记录技术要点。”
蜕变:从紧张怯场到从容自信
去年夏天的全国青少年击剑锦标赛,是姜鑫瑞职业生涯的转折点。

那是他第一次参加全国性大赛,上场前,他在洗手间里不停地深呼吸,试图平复狂跳的心脏,首局比赛,他因过度紧张而失误频频,以大比分落后。
“当时我觉得全场观众的目光都聚焦在我身上,每一双眼睛都在评判我的每一个动作,”姜鑫瑞描述当时的心情,“我几乎能听到自己心跳的声音。”
就在局势极为不利的情况下,他突然回想起陈教练的话:“当你踏上剑道,世界就只剩下你和对手,观众、裁判、输赢都不重要,重要的是你如何执行平时的训练。”
这一刻,他豁然开朗。
随后的比赛中,姜鑫瑞像换了一个人,他的动作变得干净利落,步伐灵活而稳健,连续追分,他以一记漂亮的转移刺击中对手的有效部位,锁定胜局。
“那场比赛让我明白,自信不是与生俱来的,而是在一次次克服困难、战胜自我后积累起来的。”姜鑫瑞的眼睛里闪烁着光芒,“击剑比赛就像一面镜子,它照出你的不足,也映出你的成长。”
这种从比赛中获得的自信,也逐渐渗透到他的日常生活中,曾经那个内向害羞的男孩,如今能在全校师生面前从容演讲,能在数学竞赛中冷静解题,甚至能主动帮助新加入击剑队的学弟学妹们适应训练。
“我不再害怕表现自己,不再畏惧挑战,”姜鑫瑞说,“因为我知道,无论结果如何,我都能从中学到东西,变得更强。”
独行:剑道上的孤独与成长
“场上只能靠自己”——这句看似简单的话,蕴含着击剑运动的本质,也是姜鑫瑞最深切的体会。
击剑被称为“格斗中的芭蕾”,它既需要爆发力与速度,更需要策略与心理素质,在长约14米的剑道上,选手孤立无援,所有决策必须在电光火石间独立完成。
“在剑道上,你听不到教练的指导,看不到家人的眼神,只能依靠自己的判断和反应,”姜鑫瑞解释道,“那种感觉既孤独又自由,孤独是因为你无处躲藏,必须直面一切;自由是因为你可以完全掌控自己的表现。”
这种“只能靠自己”的意识,锻造了他超乎年龄的独立性和责任感,他的训练日程表总是安排得井井有条:每天早上六点起床进行体能训练,放学后完成学业,然后前往俱乐部进行两小时的击剑训练,周末还经常加练。
“我学会了管理时间,平衡学业和训练,”姜鑫瑞说,“因为我知道,没有人能代替我完成这些。”
他的母亲告诉记者,自从练习击剑后,儿子变得更加自律和成熟:“他不仅自己制定学习计划,还会主动分担家务,有一次我问他为什么这么努力,他说‘在剑道上我只能靠自己,在生活中也一样’。”
这种独立性在疫情期间得到了充分体现,当时训练馆关闭,许多小选手的训练被迫中断,而姜鑫瑞却在家中开辟了一个简易训练区,每天按照教练线上指导坚持训练,没有对手,他就对着镜子练习动作;没有剑道,他就在地板上标记出相应距离。
“那段时间其实进步很大,”姜鑫瑞笑着说,“因为没有对手,我只能专注于完善自己的技术,思考战术变化,回归后的第一场比赛,我就感觉到了明显的进步。”
平衡:剑与笔的双重奏
作为一名学生运动员,姜鑫瑞必须面对学业和训练的双重压力,他的书包里总是同时装着课本和击剑装备,在训练间隙完成作业,在课间休息时复习动作。
“同学们有时会好奇我是如何兼顾的,”姜鑫瑞说,“其实击剑训练反而提高了我的学习效率,因为在剑道上,你必须全神贯注,这种专注力帮助我在学习时也能更快进入状态。”
他的班主任李老师证实了这一点:“姜鑫瑞是班上最懂得时间管理的学生之一,尽管训练占用了他大量时间,但他的成绩一直名列前茅,特别是数学和物理,他的逻辑思维能力非常突出,这或许与击剑运动中需要的策略思维有关。”

击剑与学业的平衡,也让姜鑫瑞对未来有了更清晰的规划,他梦想着有一天能代表中国参加奥运会,但同时也没有放松文化课的学习。
“我希望能够考入一所好大学,学习体育科学或心理学专业,”姜鑫瑞说,“这些知识不仅能帮助我提高击剑水平,也能为我退役后的职业生涯做准备。”
传承:小小剑客的大大梦想
随着知名度的提升,姜鑫瑞开始收到许多来自小学的邀请,希望他能够分享自己的击剑经历,令他父母和教练意外的是,他欣然接受了这些邀请,并且认真准备每一次分享。
“我想让更多小朋友了解击剑,爱上这项运动,”姜鑫瑞说,“更重要的是,我想告诉他们,自信不是天生的,而是通过不断挑战自我获得的。”
在他的影响下,所在学校的击剑社团成员从最初的十几人增加到近百人,他还自发组织了一个“小小击剑手”公益项目,每周六上午为对击剑感兴趣的贫困家庭孩子提供免费指导。
“看到他们,我就想起了最初的自己,”姜鑫瑞说,“那个拿着剑都会发抖的小男孩,我想告诉他们,只要勇敢尝试,坚持不懈,每个人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剑道。”
对于未来,这位少年有着超越年龄的清醒认识:“我知道前面的路还很长,会有更多强大的对手,更大的挑战,但我不害怕,因为每一次比赛都让我更加强大,更加自信。”
国际击剑联合会的数据显示,中国青少年击剑人口在过去五年中增长了近三倍,越来越多的“姜鑫瑞”正在全国各地涌现,他们用手中的剑,划出自己的成长轨迹,书写着中国击剑的未来。
那条14米长的剑道,对姜鑫瑞而言,已不仅是比赛的场地,更是人生的缩影,他学会了面对压力,承担责任,独立思考,每一次举剑致敬,都是对对手的尊重,也是对自我的肯定;每一次交锋,都是技术的比拼,也是心智的成长。
“剑道虽短,却足以改变一生。”姜鑫瑞说,面罩下的眼神坚定而清澈。
我要留言
◎欢迎参与讨论,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、交流您的观点。
评论留言